每年5-7月是腸病毒感染的高峰期,受到感染的兒童會出現發燒、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的症狀。一般來說,患病的兒童會首先出現發燒,然後1-2天後,疱疹性咽峽炎症狀便逐漸浮現,患者的舌頭、口腔內壁或口腔後方喉嚨的位置出現潰瘍及長出水泡;此外,患者的手掌、腳掌、下肢、生殖器附近或臀部,都有機會長出帶有小水泡的紅疹,這些都是典型手足口病的症狀。
不過,腸病毒在大部份兒童身上所產生的症狀都屬於輕微,甚至不一定造成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並且會於7-10日內痊癒。在患病期間,父母最重要讓孩子有充足休息及補充足夠水份,醫生也會因應孩子的情況處方退燒藥,及可紓緩口腔潰瘍痛楚的藥物。
然而,腸病毒有不同種類,其中EV71腸病毒較其他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較容易引致嚴重併發症,包括腦炎、腦膜炎、如小兒麻痺症般造成的癱瘓、心肌炎,及較少見的肝炎等等,所以家長在兒童患病期間,發現有持續高燒、神情呆滯、氣喘、胸口不適或嚴重嘔吐等嚴重不適,應儘快找醫生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腸病毒尤其是EV71腸病毒是一種具高度傳染性的病拇毒,它的傳播途徑主要經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即是鼻水鼻涕)及排泄物如糞便,病毒也可停留在物件表面數小時至數天不等,故此透過發沫及觸摸病患者接觸過的物件,便有機會受到感染。往往家中其中一位小朋友感染了腸病毒後,不久他的兄弟姊妹也出現症狀,甚至父母或其他成年照顧者也受到感染,而成人的症狀往往來得更嚴重。故此當有家庭成員感染了腸病毒時,便要避免一起進食,減少親密接觸,與及做好家居清潔工作。
現時大部份家庭都會使用70%酒精進行消毒清潔,但有研究顯示這個濃度不足以壓抑EV71腸病毒的生長1,故此用肥皂及清水洗滌雙手,與及使用1:49的漂白水稀釋液來清潔家居及患者的衣物,才能夠避免病毒在家庭成員之間傳播。
另外,即使患者退燒及症狀消失,病毒會存在於患者體內達一星期,表示他們的分泌物具有傳染性,故此仍需要提高警惕。現時也有對感染了EV71病毒的學童發出指引,指在所有症狀消失後,仍需要在家休息兩星期才能回校上課,以避免傳染予其他小朋友。
(本文於2021年7月22日刊於《星島網》)
免責聲明:
上述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超鏈結和其他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醫療、診斷或專業建議。保誠保險有限公司明確表明概不因他人使用或詮釋以上任何資料而承擔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儘快尋求其他醫療建議,切勿忽視或延遲尋求醫療建議 / 治療。
註:
1. 節錄自 Chang SC, et al. Efficacy of alcohols and alcohol-based hand disinfectants against human enterovirus 71. J Hosp Infect. 2013 Apr;83(4):2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