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腸易激綜合症

考試季節快到了,不少家長可能察覺到阿仔每次考試前就會突然胃痛,或是腸胃「囉囉攣」?又或者阿女總是在比賽前或開學首星期就緊張到攪肚痛或常有便意,上到厠所卻「一無所出」? 如子女反覆出現這些情況,小心他們可能已患上腸易激綜合症。

什麼是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又稱為大腸易激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此症會令腸臟功能紊亂,屬於功能性疾病的一種。雖然大腸易激症引致嚴重併發疾病的機會頗低,但卻對生活構成極大困擾。其特徵是病者會反覆出現腹痛、胃脹、肚瀉或便秘等,而這些狀況有時候可以持續數天、數星期,甚至數個月不等。這是屬於腸臟功能失調的疾病,患者一般會在排便後病情稍為得到紓緩。現時醫學界仍未找出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但肯定的,它與飲食、腸道神經過敏、情緒、壓力及家族病史之間有很大關聯。

腸易激綜合症近年在香港越見普遍,現時大概有14%1的港人患有此症 ,而女性的患者要比男性多,此病近年在年輕人身上亦有上升趨勢,兒童的患病率更與成人相約2。

腸易激綜合症的類型及治療方法

醫生一般會透過問診及臨床檢查來診斷腸易激綜合症; 有時候甚至需要安排大便化驗或大腸鏡檢查以證實病者沒有患上大腸癌或腸炎等嚴重的病症後,才確定患上此症。

確定患上此症後,醫生會按類型診治,根據美國腸胃科學會羅馬三診斷標準3,此症分為四種類型:

  1. 肚瀉型 ─ 大部份時間大便呈糊狀甚至水狀

  2. 便秘型 ─ 大部份時間大便太硬或乾

  3. 混合型 ─ 大便稀爛或過硬的情況交替出現

  4. 無法分類型 ─ 大便大致正常,但出現腹部不適情況

由於情緒問題及過大的壓力會使腸易激綜合症病情更嚴重,醫生一般會建議以改變飲食習慣、減輕壓力來改善病情,若情況沒有改善,醫生或會按情況處方藥物。以下為治療腸易激的一些小貼士:

  1. 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 ─ 建議少食多餐、不要吃太飽,盡量避免進食如豆類、奶類及芝士等高發酵性碳水化合物食物(因較難消化),宜多做運動以加速腸部蠕動。

  2. 紓緩壓力 ─ 建議父母調節對子女的期望,避免給予子女太多壓力以及培養子女發掘多元興趣;父母亦可與子女一起進行鬆弛練習(例如肌肉及呼吸法的練習),在減壓之餘同時增進親子關係。

  3. 藥物治療 ─ 若情況沒有改善,醫生才針對不同類型病症處方藥物。

腸易激綜合症並非嚴重的疾病,但是如果延誤診治,卻會對病者的生活及社交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患者會因腸道氣體過多而引起腹脹、腹痛或放屁、頻繁如廁等。然而,有些患者可能會因這個病而致情緒抑鬱,從而引伸更多其他病症。家長若發現子女數星期持續地出現有關病癥,最好盡快就診。

(本文於2020年1月刊於《星島日報——Oh! 爸媽》)

註:

1. 節錄自晴報文章《童年壓力大 或誘發腸易激》- 2019年6月26日

2. 節錄自香港醫療站吳志豪醫生的文章《患上腸易激綜合症!》- 2019年3月18日

3. 節錄自仁安醫院文章《腸易激綜合症》

免責聲明:

上述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超鏈結和其他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醫療、診斷或專業建議。保誠明確表明概不因他人使用或詮釋以上任何資料而承擔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儘快尋求其他醫療建議,切勿忽視或延遲尋求醫療建議 / 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