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終於稍為放寬防疫措施,街上及餐廳開始恢復昔日的暢旺人潮。與朋友久違地聚會時,筆者聽朋友談得最多的是「好想去旅行」。
港人持有大量外幣存款
大家留港隔離了這麼久,渴望出外旅遊「充電」的心情是很可以體諒的。尤其是上月美國聯儲局加息,令美元走勢一支獨秀,多種外幣走勢相繼疲軟;執筆之際,日圓兌港元便一度觸及6算,為20年來的新低。如此低的匯價,不少人都考慮應否趁低位吸納,留待日後「回鄉」走一趟!
其實港人向來有購買外幣的習慣。金管局數字顯示,截至今年2月,本港的外幣存款高達7萬億以上港元等值。購買外貨幣的原因很多,除了旅遊,很多港人子女都在外國升學進修,又或於海外置業,投資外幣有其實際用途。另外,也有不少人希望藉著外幣賺取投資回報。最近筆者的公司便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541名客戶,調查發現七成受訪者持有外幣或外幣產品。他們表示外幣投資是投資組合重要的一環,對人民幣(51%)及美元(46%)最感興趣。
創新保障產品 配合多元需求
其實保險業界一直也有提供外幣保單,客戶可選擇不同的貨幣單位,更有彈性地配合自身的財務需要,以應付他們不同人生階段的理財所需。例如,對於一些有意於海外置業或有子女於海外升學的市民而言,外幣保單可以令他們更方便地處理財務,同時保障下一代的生活所需。
面對社會的種種轉變及市民需要,現代的保險產品也應更加創新、更加多元化及個人化。除了增加貨幣選擇之外,有些新興保障產品更會擴闊受保人的定義,讓市民在管理財富或傳承上更得心應手。
(本文於2021年9月2日刊於《Sunday Kiss》)
免責聲明:
投資涉及風險,閣下應了解相關投資產品的風險,並按閣下之財政狀況、投資目標、風險承受程度而考慮投資產品的合適性。就本文件提及的主題作出任何決定前,建議向適當的專業人士(如會計師、理財顧問或律師等)尋求獨立意見。筆者及筆者的公司不會接受任何責任及不會承擔因閣下使用或投資有關產品而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