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量血壓點先準?醫生教你選擇合適血壓計及正確量度方法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根據衞生署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香港15至84歲人士的高血壓總患病率為27.7%,即每四位港人就有一位患有高血壓,當中近半成人更毫不察覺!高血壓缺乏明顯病徵,惟長期高血壓會增加患上中風、冠心病及心臟衰竭等併發症的風險,可謂是「隱形殺手」。要防範心血管病的風險,除了平時的身體檢查外,市民應定期自行量度並紀錄血壓。本文與大家分享選擇合適血壓計的小貼士及量血壓時的注意事項,讓大家正確量度血壓,保持心血管健康。
推薦用電子血壓計 留意袖帶尺寸
市面上有多種血壓計,當中水銀柱血壓計及電子血壓計較常用。水銀柱血壓計以手動測量,一般包括需手動按壓充氣的臂套、聽診器及血壓儀,操作比較複雜,多為富經驗的醫護人員使用。電子血壓計則較「家用式」,可用於手臂或手腕上,操作簡單,而且能自動顯示數據。美國心臟學會亦建議使用自動、袖帶式及上臂式的血壓計。至於手指式及手腕式血壓計,由於準確性較低,則不建議使用。
在使用電子血壓計時,我們要留意袖帶尺寸是否適合,皆因袖帶過緊或會導致「假性高血壓」,而袖帶過寬則會引致過低度數。袖帶的寬度應能覆蓋手臂長度的三分之二,而長度應足夠完全圍繞手臂。除了手臂較粗或肥胖人士外,大部分血壓計所附的中等尺寸袖帶適合大部分成年人使用,簡單易懂。
量血壓前中後要注意的事項
除了袖帶尺寸外,血壓高低受不同因素影響,如身體姿勢、情緒及睡眠狀態等。在量血壓的30分鐘前,我們不應運動、吸煙,或進食含咖啡因的飲料如茶或咖啡等,如有尿意便應先去廁所。量度血壓時,我們可先挺直上身,靠著椅背而坐,雙腳著地,不應交叉雙腿;然後將衣袖捲起並適當地包上袖帶,確保袖帶緊貼手臂肌膚而非衣物,包裹過緊或會引起不適。注意手臂位置應與心臟成水平,手心向上,無須握拳。如平時慣用右手,一般建議可量度左手的血壓,反之亦然。雖然左右手的度數有可能存有落差,但只要相差少於10mmHg,皆屬正常情況。
在量血壓時,我們應保持放鬆,不要說話。得出第一次讀數之後,可先將袖帶完全鬆開,相隔一分鐘後再重新量度,重覆二至三次,然後計算各個度數得出的平均值。由於血壓一般會於起床後兩小時開始上升、睡前約兩小時開始下降,我們應在每天同一時間在早、晚量度,增加參考價值。
如何判斷為高血壓?
相信不少人都理解血壓度數分為上壓及下壓。其實上壓是指心臟收縮泵出血液時血管內的壓力;下壓則指在心跳間,心臟放鬆時血管內的壓力。由於血壓在不同情况下會有所波動,因此市民應避免單靠一次血壓值去評估自己的血壓狀況,宜至少記錄一至兩周,才根據下表,衡量自己有否患上高血壓:
血壓分類 |
收縮壓/上壓(mmHg) |
舒張壓/下壓(mmHg) |
|---|---|---|
正常血壓 |
低於120 |
低於80 |
前期高血壓 |
120至129 |
低於80 |
第一期高血壓 |
130至139 |
80 – 89 |
第二期高血壓 |
140或以上 |
90或以上 |
第三期高血壓 |
高於180 |
高於120 |
如第一次量度的數值屬高血壓,可休息片刻再量度,並觀察度數是否持續處於高位;如度數持續高企,便應咨詢醫生意見,或需按指示服食血壓藥及定期覆診,醫生亦有可能建議患者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如多進食蔬菜水果、戒煙等來改善血壓問題;但若然度數高於180/120mmHg,且同時出現胸痛、呼吸及說話困難等症狀,便應立即前往醫院,避免高血壓引發嚴重併發症。
(本文於2021年9月2日刊於《Sunday Kiss》)
免責聲明:
上述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超鏈結或其他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醫療、診斷或專業建議。保誠保險有限公司明確表示既不因他人使用或詮釋以上任何資料而承擔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儘快尋求其他醫療建議,切密忽視或延遲尋求醫療建議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