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非中年人專利!久坐欠活動屬高危

近日天氣寒冷,冷風吹著肩頸的位置,不但令人感到寒風刺骨,更有人因此感到「頸梗膊痛」,並將痛症問題歸咎於天氣轉冷,但其實未必有太大關係。以肩周炎這種本港常見痛症為例,成因多與關節勞損退化有關。以下簡介肩周炎的病徵、成因和治療方法,讓大家及早擺脫「頸梗膊痛」帶來的困擾!

感覺肩關節「凍僵」?或許是五十肩作怪!

肩周炎的學名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是指肱骨(上臂骨頭)和肩胛骨之間的關節囊發炎,令關節出現黏連、變硬,不能順暢地活動。由於此症多發在四、五十歲,故俗稱「五十肩」,而女性患者的比率略高於男性,原因暫時未明。

臨床上,五十肩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急性期:病發初期,患者肩關節出現痛楚,尤其是舉高手臂和旋轉肩膀的時候,即使服用止痛藥也無法改善。

二、冰凍期:若不加理會症狀,疼痛會逐漸加劇,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和睡眠。最明顯的例子是患者抽褲及女性穿戴胸圍時有困難,嚴重的患者即使不動也感到痛楚,更不能側睡;另外,患者因感到痛楚而減少肩膀動作,反而導致肩膀周邊的肌肉萎縮及乏力。久而久之,肩關節會變得僵硬,令肩膀活動幅度大減。

三、解凍期:隨炎症慢慢消退,痛楚會逐漸減輕。但由於肩膀周邊肌肉萎縮,大部分患者難以回復正常的肩膀活動幅度。若沒有得到治療,整個病程可持續一至兩年。

年輕人不會患五十肩?

五十肩的的真正成因未明。過往研究指出,肩關節長期缺乏活動可能是元兇之一,例如中風、因手臂或肩關節受傷而缺乏活動等等。此外,年過四十的女性或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人士,也有較大機會罹患肩周炎。本港打工一族普遍長時間使用電腦,容易因姿勢不良而限制肩膀活動,加上三高等問題,令患上五十肩的風險大增。

讀到這裡,您是否懷疑自己也患上五十肩?其實,肩膊痛可以由不同的肩關節問題引起,相應的病理和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因此在診斷肩關節痛時,醫生和物理治療師需要進行詳細的問診,甚至安排磁力共振檢查,排除其他常見疾病如「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ment Syndrome)、「旋轉肌撕裂」(Rotator Cuff Tear)等,才安排合適的治療方案。

及早求醫紓緩病情

五十肩的處理以保守性治療為主,包括處方止痛藥和物理治療。後者透過教導患者肩關節伸展運動和關節鬆動手法,鬆解黏連的關節囊,改善肩關節的柔韌度和活動範圍。因應病情需要,有些病人也會接受關節內局部注射類固醇止痛;嚴重的患者甚至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五十肩若得到及時和適當處理,大部分患者的症狀都可以得以舒緩。最重要是及早尋求醫護人員診斷,及保持活躍的生活方式,多做運動及伸展,有助增強背部和肩膊肌肉,減低復發的機會。

(本文於2021年2月25日刊於《Sunday Kiss》)

免責聲明:

上述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超鏈結和其他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醫療、診斷或專業建議。保誠保險有限公司明確表明概不因他人使用或詮釋以上任何資料而承擔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儘快尋求其他醫療建議,切勿忽視或延遲尋求醫療建議 / 治療。